《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时间:2024-08-07 10:07:31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1

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无不伴随着成功与否的教育,而教育,决定着孩子的方向。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我也是有资格来浅论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更加坚信,中国式的教育仅仅是对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个辅助工具,这个辅助工具,有时候为孩子的翱翔提供了一对翅膀,而大多数时候却是束缚成长的裹脚布。但是,成功并不等同于成长。成功是目标,成长是达目标所经历的道路。

这本书的核心既不是教你如何去对抗现有的教育体系,也不是告诉孩子如何成为天才;所讲述的经历是为了更好的做最好的自己并且改变固有的腐朽的教育理念。每个人都有着形形色色的成长故事,外表也许普通,成长过程也很平常,他们的优秀来自他们自身的不懈努力,这个过程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他们克服了所有的困难。本书通过他们的成长历程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核心观点:一个人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是6-12岁。成功是目标,成长是达到目标的道路,但是这条曲折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多数人在挫折面前选择软弱和妥协,书中平凡但却意味深长的故事令我明白:“天才少年们”懂得用自己的努力、自信去使自己变得无比强大,踏踏实实让自己无懈可击,这样的成功才会是有坚实的基础的,忍得常人所不能受的苦,才能尝到鲜有人知的甜。“懂得寒梅通彻骨,梅花香自苦寒来”,做人做事,道理都是一样的,端正心态,做最好的自己,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

世界在发展,万物在变化。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但能否成为真正的综合强国,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教育领域取得相应的突破。仅仅拥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之所以强盛,主要是因为他拥有最先进的教育体系和学术体系,并能通过这些体系吸引全世界的有为学子。因此,中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需要不断发展、变革,中国的下一代需要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孩子们所要做的的是让自己成长,让自己更加强大,而不是去在意别人目前的状态,我们总是认为“最好”的含义是战胜别人,而没有想到真正最好的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凌志军先生希望借《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改变对教育的看法”,这应该是中国教育体系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希望更多的人阅读《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认识《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理解《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学生在《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帮助和鼓励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天才”,这两个字其实是个陷阱,它让很多人高估了自己,也让更多人低估了自己。我们常常认为一个人的杰出是他们天生具有超乎寻常的天赋,却忽视了他们面对事物的态度和个人努力。天才为什么脱颖而出?他们遇到了普通人所没有遇到的契机,心中怀着一个改变自己生活的梦想。为自己定好计划,每迈一步都实现它的意义,那么每一步就都是成功的,都是值得肯定的,在这个坚持和努力的过程中会是快乐的,甚至当有一天你发现时,你可能已经超越了你曾经的目标。

本书中的许多故事令人深思,做家长和老师的,不能不反思自己的得失。但同时也让我领悟到对每一个孩子也绝对不能放松。30个天才“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可以教出来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教育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不是钱,不是家庭,也不是运气,而是‘不要小看自己’”。“只有做好了‘应该做的’,才能愉快的‘做喜欢做的’。”教育自己“改变我们对教育的看法,让自己像天才一样成长”。我们既然无法改变教育,那就改变对教育的看法。

没有所谓的天生的骄子,只有不肯努力的傻瓜。遇到困难就退缩,就抱怨,还要怪老天不公,自己不知道充实自己,满脑子想到的只有我要成功,我要让所有人都羡慕,这种思想从根本上就迷途了。人在单纯的长大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思想的分水岭,很多的人只是在一味的追求成功,而忽略了成长,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没有长远发展的潜力,把自己充实到足够强大,还担心成功不会如期而至吗?那么凭什么他们变得和我们不一样?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2

最近阅读了这本书,感触颇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讲述的大多数被称作为天才的大咖,他们在理解人生中最重要的义务教育,或小学或中学阶段时,正值中国十年的特殊时期,能够说在他们最初的学习阶段是没有得到的应有的良好教育的,没有理解像我们今日这样学校的有序的、高质量的教育,可是他们之后却是成为学界或业界标杆似的成功人物。随着阅读的深入,拉长了时间,一个个人物的故事情节虽然越来越模糊不清了,却逐渐构成一种强烈的观念冲击,这种感受是对现有教育的思考与启迪,是对家长的一种教育方式反思的一记重锤,也是对孩子本事与行为的重新定义和发现。

其实,生活中大家对成功的案例看见的比较多,也有各自对成功理解。之所以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于成功这个结果更看重,我想是因为目前社会构成的一种惯性吧,就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机制。这个社会目前所倡导的就是以结果成功论来确定是否有成就。当大多数人去关注与倾向这种方式的时候,剩下的是另外少部分人,而他们关注的却是成长,而成长这个过程恰恰才是结果的重要因素。本书的许多人物很好的演绎了这个过程,我把这个过程归纳三点和大家一齐分享。

一、找到自已喜欢的目标,努力去实现它

书中有很多中美教育不一样观念、方法的比较。美国教育逐渐构成的主流是自由,孩子能够选择自已喜欢的课程去学习。中国教育推动构成的主流是按照制式的课程去学习。这种差异在学校里包括在企业里是很常见的。我觉得没有好与坏之分,仅有自已更应主动或被动适应哪一种主流而已,不是说中国的教育像制造工业流水线就全盘否定,凡事有两面,因为中美在这期间都人才辈出。我认为重要的是当孩子们学业结束后纷纷踏入社会展现自已的才能的时候,你所喜欢的学习资料经过在校期间的积累能帮忙你更快找到你的事业,而一辈子找到喜欢的事情去做这是幸福的!因为大多数人仅仅找到了一份对自已没有感觉的工作而已。

这让我想起孔子以往说过的一句话叫做“四十而不惑”,就是一个人到了40岁的时候应当对自已所做的事情十分坚定了,如果到40谁还在为自已未来做什么犹豫不定,那想要获得成就就比较难了。换句话说一个人要在一个行业有所成就至少要累积20年左右的时间,而能够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坚定做一件事情,非要有强大的目标动力和兴趣才能驱使自已付出所有仍乐此不疲,所以找到喜欢所做的事情是十分重要的。李开复在找到自已喜欢的所学也经历了摸索,甚至在过程中把桥牌打成学校第一,但当找到自已喜欢的目标后却开始了自已的开挂人生。

找到你想要的目标是第一步,之后再问自已,你有什么本事去获得你想要的,如此而已。每个人都是一个成功体,而激发它的是经过持续的勤奋 ……此处隐藏8241个字……书的鼓励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本书一共有八个篇章,分别是“起跑线”、相信你自己最聪明、我到底要什么、“爸爸和妈妈、大脑的成长、学习是一种态度、情商时代、大师在哪里。讲述了一些不承认自己是天才的天才们在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

这些故事可以让家长们知道怎样培养孩子,让老师知道怎样完整教学,让学生知道怎样获得自信。我个人认为不但学生、家长、老师需要关注《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成长”。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中国是否能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还要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教育领域赶上西方。美国之所以强盛,主要是因为他拥有最先进的教育体系,并能通过该体系吸引全世界的杰出人才。美国的教育体系,不仅包括那些知名的高校,也包括深藏在每一位家长和老师头脑里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中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需要不断发展、变革,中国的下一代需要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成长”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每个学生都渴望知道自己该如何走向成功,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材,每个老师期盼自己教出的学生早日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是,成功并不等同于成长。成功是你的目标,成长是你到达目标的道路。

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选择了软弱和妥协,也有的人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定的信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那帮被称为“微软小子”的人的成长故事,其实离我们很遥远:他们的学习经历几乎都非比寻常。有的是少年班,有的是小时候就出国留学,还有就是清华、北大的。

他们生活的时代离我们遥远,他们学习的地方离我们遥远,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也离我们更遥远。但这本书通过他们的成长历程向世人阐述了一个关键的观点:一个人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是6—12岁。这个时期要想健康成长,如果只靠学生,不可能;但如果有了家长和老师的协助,就有可能。

凌志军先生希望借《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改变对教育的看法”,这应该是中国教育体系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希望更多的人阅读《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认识《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理解《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学生在《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帮助和鼓励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本书中的许多故事的确令人深思,尤其是做家长和我们老师的,不能不反思自己的得失。但同时也让我领悟到对每一个孩子也绝对不能放松。30个天才“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可以教出来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教育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不是钱,不是家庭,也不是运气,而是‘不要小看自己’”。“只有做好了‘应该做的’,才能愉快的‘做喜欢做的’。”

教育自己“改变我们对教育的看法,让自己像天才一样成长”。“我们既然无法改变教育,那就改变对教育的看法。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8

有段时间迷上了看电子书,因为它携带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于是在网上下载了很多资料,有些读了一点就再也没有兴趣继续看下去了,有些总是心生挂念点灯熬油的赶出来想想却也没有什么意思,有些看了一部分觉得值得拥有一本细细品读,《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就是这样一本书,于是搜索居然评价相当不错,于是连同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收入囊中。

作者凌志军在书中记录了微软亚洲研究所30余位研究员的成长故事,是一个关于教育、人才、社会的记录与总结。作者从“微软小子”的成长生活中,采撷一些平凡但隽永的小故事,以他独特的论述,使这些小故事变得精妙独到,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欢笑、悲伤、激情、惆怅,我们看到了一大批聪明、主动的孩子,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成功。

一、让学生成为“E学生”

书中所有案例无一例外具备三个特征:很高的情商;快乐享受学习,而不仅仅是完成学习;优秀的自己。从而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E学生:EQ(情商)、Enjoy(快乐享受学习)、Excellence(卓越)。

三个特征非常明确,看看我们的教育,就在所谓素质教育进行了十几年之后的今天,是不是还是过于注重“成绩”,期末复习的不断重复,学生在机械的训练中谈何享受学习?如果说有享受也只不过是个别孩子在享受每次检测100分的喜悦,是对结果的享受而非学习过程本身的享受。

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关注每个孩子是否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潜力,是否实现了“最好的自己”?是否在“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历练中实现自我的提升?

二、自信是成长路上的第一路标

给孩子一个自信,比给他一堆知识都重要。今年元旦联欢会上,九班的两个小男孩合唱了一首歌,崔文正落落大方,詹宇森则扭捏作态,究其原因就是自信心的问题:一个从小锻炼,登台机会数之不尽,在历练中自信心不断提升,教室内的表演如同在家练习;另一个虽然实际唱得也不错,但是几乎没有什么机会锻炼,同学面前表演简直就是一个大舞台,两个孩子站在那里,起点不同表现自然不同,看到一幕时让我回忆了两个孩子平时的表现,唱歌带给崔文正的自信延伸各个方面,无论是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课下与老师的交谈,还是让这个孩子去完成什么任务,这个孩子就没有怯场的时候;而詹宇森虽也是个聪明的小孩儿,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明显自信不足。

教育应该是个培养孩子树立自信心的过程,找到孩子身上的成长点去挖掘和培养,在这个培养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不断的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从而不断的树立和积累自信心。这其中必须要做到的是不断的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既要注意进行横向的他人对比又要进行纵向的自我对比。

三、好习惯成就一个优秀的人

一个好习惯比期望值更重要。案例中无一例外的在孩子的幼年和童年阶段,父母帮助孩子养成了一些影响一生的好习惯,在习惯养成之后又将孩子放飞,让他们凭借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去生活和学习。

他们全部拥有广泛的兴趣,并且有意无意地全方位训练自己的大脑;他们的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他们拥有优秀的思维力;他们并不具备与生俱来的智慧,但是优秀的习惯使得他们不让自己的大脑闲置;他们把“聚精会神”由习惯升级为态度继而成为能力,让自己更有效地使用大脑,最大程度地把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他们并没有让学习把心塞满,而是让心里有一些空间,可以想别的东西;他们全部诚实善于合作有责任心拥有健全的人格。而这所有的一切均始自于——良好的习惯。

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可以放任孩子的任何兴趣,却不能放任一个坏习惯!

四、永远的成长

成功是每个人的目标,成长是达到目标的道路,但这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有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低下头来,也有的人能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强的信念取得了成功。

只有经历了艰难痛苦的过程才会体会到收获的喜悦,那份快乐源自于经历了漫长的体验过程,而非结果本身。

在成长中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们来注意,成功永远不是永远的,只是暂时的,但是成长却是永远的,一直在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当人成长了,成功也就来到了。关注成长比关注成功更重要!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